從Time Out 上連結了一個由英國手機公司T-Mobile 策畫的藝術活動,雖然這是個廣告,是個手機公司與藝術家共同策畫的藝術/企業形象活動,但也是個'偶發的藝術事件',而這個偶發的愉悅應該只有在這個藝術事件發生的地點與時間-伯明翰的利物浦街車站早上,那時正在車站逗留或等待的人所享有的。當然這個演出事件看似偶發,實際上是經過數月數百人的努力而有的結果;只是在演出發生的當下,剛好親臨此時刻地點的人們是以偶然相遇的心情迎接這演出。很可惜,我無緣在那時刻親身感受到突如其來的藝術甘霖,幸好有網路影像,透過小小影像框過過癮,想像如果是自己是每天必須在這個車站往返通勤,趕時間及為生活打拼的情緒應該跟車站作了情感上的連結,但我相信如果有幸與這次的演出相遇之後,或許對於那些通勤的人們將重新對於這個車站有了不同的印象與情感。
在YouTube上的lifeforsharing可以看到製作群、排演、過程以及演出後的觀眾回饋。在英國時間2月16日晚上9點10分在Channel 4也將看到完整的演出。
這樣的藝術與企業結合的事件,只是藝術企業結合的一個例子。
在台灣國藝會這幾年努力為藝術與企業兩邊相互製造機會媒合,這兩邊的人們,或許是藝術家結合知識分子的兩袖清風,也或許是企業家對於藝術為「閒閒沒事幹胡思亂想結果」的刻板印象,長久以來有著溝通上的鴻溝:企業人總認為藝術跟「賺錢」「企業經營與發展」無關,而藝術工作者也認為企業人「不懂藝術」,所以長期以前台灣的藝術只能仰賴政府不穩定的文化預算,但這樣的單一依賴政府補助的藝術創作,恐怕對於藝術發展也陷入另一危機,同時跟政府打交道,對於藝術人士又是另一個難題,這個部份我會再另文分享。
藝術創作者常以向企業「募款」而非「合作」心態,而企業也認為與藝術並非合作而只是社會回饋。也因為這樣,國藝會在剛開始以「國藝之友」設立「文馨獎」來鼓勵企業支持藝術或與藝術合作,但這只是針對企業單方面在企業社會責任與藝術合作的努力/鼓勵;後來在前幾年開始舉辦「藝企合作工作坊」,由已經輔導企業與藝術合作數十年經驗的非政府組織英國A andB協會主持這工作坊,以企業及藝術工作者分別招開工作坊的方式,並分享他們協會促成的成功案例,算是台灣第一次有機會能透過有經驗的國外單位進行交流,在活潑實務演練的過程中,讓兩方對於彼此角色、認識、與溝通有重新的了解,也藉此初步建立兩方網絡(我有幸參加藝術工作者的藝企研習營,再另闢文分享這打破迷思的過程);這幾年設立藝企網算是一個提供藝術與企業彼此認識的網站,除了開始介紹台灣藝術與企業合作的案例,以本土實例繼續推行「藝企合作」的想法外,同時也匯整許多世界藝企組織資源、國內外企業及藝術檔案。
從T-Mobil例子,可了解藝術與企業並非兩個不相干的領域,而是可以相互協助相互激盪相互為社會激起更多驚奇難忘經驗的時刻。生活藝術或是藝術生活便是從這樣的合作出發。
註1:文章開頭的第一張照片是在Brighton市區的眼鏡行拍攝的,透過裸露的嬰兒天使佩掛著店裡的眼鏡商品,呈現詭異的氣息,成功吸引行人的駐足。這樣大膽展示商品的作風,真令人印象深刻。
註2: 文章開頭的第二張照片是在Brighton市區一家男服飾店的櫥窗,看起來就像一個錄像藝術裝置作品展覽。在數個小monitors上輸流播映著抽象看似無敘事連結的影像片段,以及利用即時錄像所錄下的街景或是駐足觀看的行人影像的結合;同時在櫥窗中央戴著帽子的男性頭像不時轉動著。如此櫥窗除了展示這個店的商品外,也呈現出這家店的獨特品味,我想經過的人很難不被這特殊氛圍的動態錄像裝置而多駐足一會兒,甚至可能就不自覺好奇進到這家店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