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23日 星期一

International Transgender Day of Remembrance


每年的十一月二十日是「國際跨性別紀念日」(International Transgender Day of Remembrance),主要是紀念目前因性別偏見、歧視及仇恨而致死的跨性別朋友們;源由於一九九八年十一月跨性別者Rita Hester遭謀殺,而致使許多性別運動者在網路進行「紀念我們的死」(Remembrance Our Dead)計畫,並且在一九九九年舊金山開始以燭光追悼會的方式,正式產生這個紀念日。


十九日當天下午Brighton附近公園舉行靜默追思會,而二十日當天在我就讀的學校圖書館廣場,LGBT以及Gender Society兩大社團擺攤,發送白色長條,希望大家能以配戴此長條,以示反對任何因性別而產生的暴力行為,同時還設置一個靜默區,並擺置跨性別文化及跨性別者的心聲等文字資料,讓大家更能對於「跨性別者」(變性人、變裝者、或是扮裝者等)的性別選擇有更深的了解及尊重;晚上在放映兩場關於跨性別的影片之前,由主持人宣讀十八個受害的跨性別者的名字及出生地,並且靜默兩分鐘後才進行正式的放映。


在台灣,我似乎沒有聽過這個紀念日,而從這十八人的名單中也多來自美英拉丁美洲,我相信在亞洲因被仇視致死的跨性別者也不在少數;其中不僅感歎性別運動西方主流還是繼續主導著,同時回顧台灣的性別運動,目前多涉及女性及同志權益議題,而性別界限流動模糊的「跨性別者」的權益申張,更是少數中的少數。

藉由「紀念日」的設立,讓人們在資訊橫流中,再度看見這個議題,可以藉此發出跨性別者的聲音以及行動,讓人們不得不看見並重新審視自己的性別觀。已八屆的國際跨性別紀念日,在未來的往後,希望在台灣也能看見它的身影、聽見它的聲音。

2006年10月2日 星期一

探索空監計畫Cell Exploration



五個高雄在地的女性藝術家,從「打狗英國領事館」這個跨殖民歷史、跨文化的所在出發,在原為非創作而生的十九世紀歷史空間下,試圖以各自創作相互對話、相互集結、探觸與融合,重新思索這空間/空監意義。最後的作品呈現,並非是單一藝術家單獨成就,而是五位藝術家在四個多月時間與空間累積以及觀眾反應、對話的結晶。簡而言之,「探索空監計畫」是個屬於藝術家與觀者的共同創作發表的實驗計畫。

主辦單位:高雄市跨藝術協會、打狗英國領事館
協辦單位:豆皮文藝咖啡館、墾丁天鵝湖溫泉別墅飯店
贊助單位: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時間:2005.05.21-29 上午11:00至晚上12:00

現場展演:2005.05.21/22/28下午4:00-6:00
2005.05.21/28 晚上8:00-10:00

藝術家座談:2005.05,29 下午4:00-6:00

策展人:林杏鴻

參展藝術家:許淑真、楊瑾雯、林杏鴻、許慧如、郭紋汎
探索空監積層邀請創作:張雙鳳

Cell Exploration

Five Kaohsiung-based female artists use the basement of a former British Consulate, built in the 19th century, to reinterpret the identity of the prison cell. Over the past four months, they tried to explore and converse with each other’s works inside this colonial and historic building, which once housed prison cells in the basement. This exhibition is an experimental project requiring the participation and interaction from the audience. Rather than the achievement of one single artist, the presentation can be regarded as the result of everyone’s involvement and efforts.

Organizer:Kaohsiung Cross Art Association、The British Consulate at Takao
Cooperated with Dogpig Art Café、The SWANLAKE Resort Hotel SPA
Sponsors National Culture and Arts Foundation

Dates:2005/05/21-29 11:00AM-12:00PM

Events :2005.5.21/22/28 PM4:00-6:00
2005.5.21/28 PM8:00-10:00

Q&A:2005.5,29 PM4:00-6:00

Curators:Vita Lin
Artists: Shu-chen Hsu ,Gin Yang , Vita Lin ,Hui-ju Hsu, Wen-fang Kuo

探索空監計畫創作理念


姓 名:所有創作者
作品名稱:探索空監積層
製作年代:2005
使用素材:錄像、圖片、物件
尺寸大小:大小依場地而定

創作理念:
這是探索空監計畫創作者的創作發想及分享圖像紀錄,就如同岩石之歷時痕跡所展現的積層般,可以從中了解這計畫中所有作品形成過程的變化及決定性因素,並且也可以看見創作者之間的關係與變化,在經歷這些積層轉變後,各位在這個展場所見的作品成果,其實只是永遠地「現階段的結果相貌」。
同時在這個計畫中,觀眾的參與更是形成計畫更趨完整的重要因素,因此請各位不吝在這積層空間中,創作下您對於這空監計畫、空間或是如此的創作形式之所發、所感。
期待您一同參與此計畫之創作!

Artist: All Participant Artists
Title: Layers of Cell Exploration
Year: 2005
Material: Video, Pictures, Objects
Statement:
This is more a collective work of all the five artists who have participated in this project than a record of the formation of their ideas. It is like different layers of a rock stratum, through which you will be able to realize the transition of how the artists develop their works and the decisive factors in the process. You can also find out ho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rtists changes within this period.
However, the works that you see in this space are merely a result of the present phrase. It is your participation that plays the crucial part to make this project a whole. Please feel free to express your ideas or opinions. Welcome to be part of us!


姓 名:許慧如
作品名稱:那個佔領在身上的是誰
製作年代:2005
使用素材:錄像裝置
尺寸大小:大小依場地而定
創作理念:
你是誰?
你知道你是誰?
你有沒有懷疑過你是否真的知道你是誰?
是躲藏在身體迷宮中聲聲召喚的你是你?
還是被囚禁在身體監牢中來回踱步的你是你?
進入你身體裡的人是你?還是被趕出的人是你?
擁有靈魂的人是你?還是呆滯失神任憑主宰的人是你?
你,有沒有懷疑過你自己是誰?
無論有或者沒有,它難道不是下一個問題,
"我"是誰?

Artist: Hui-ju Hsu
Title: Who is the One that Occupies Your Body?
Year: 2005
Material: Video Installation
Artist Statement:
Who are you?
Do you know who you are?
Have you ever doubted whether you really know who you are?
Are you the one who has been calling out from your body labyrinth?
Are you the one who has been strolling inside your imprisoned body?
Are you the one who has entered your body or the one who has been expelled?
Are you the one who owns your soul or the one who drifts around?
Have you ever doubted who you really are?
Whether you have or haven’t, isn’t it the next question for you:
“Who am I?”

姓 名:楊瑾雯
作品名稱:冷。酷。異。境
製作年代:2005
使用素材: 繩子、演員
尺寸大小:大小依場地而定
創作理念:
以『空間』引發心靈意象的創作。
初次走進這個異常矮低的空間,視線穿過一層又一層的拱形小洞,彷彿身陷超乎現實的氛圍中,「監獄迷宮」負載著過去歷史、異國文化,遺留被禁錮囚犯的痕跡,創作就從這些痕跡開始。抽離「異常」、「超現實」、「存在的意識」成為我這次創作發展的主題。
這些的主題都屬於抽象層面與心靈的層次,所以運用了肢體的意象和非敘事的方式呈現演出。並且思考觀眾會一直在這個空間流動進出,由於空間的特殊性,觀眾的視線是多焦點、切割的,所以整個表演保留了即興成分和與觀眾互動的空間。
表演內容分為「無調性溜冰」、「封鎖」、「卡夫卡夫卡」、「奇花異境」、「煙花下的美麗死亡」5個小段落。

Artist: Gin Yang
Title: The Cold Foreign Country
Year: 2005
Material: Rope, Actors
Artist Statement:
This is a work that can inspire one’s spirit through the image “space”. On entering this extremely low space, the attention is immediately captured by the archways connecting one after another. It seems that the audience is enveloped in a surrealistic atmosphere created by the “Maze of Prison Cells”. This is a place bearing the burden of the past and alien cultures, a place where the prisoners left their traces behind.
Following these traces, the “abnormal”, “surrealism” and “the consciousness of existence” hence become the theme of the work. These three topics tackle either abstract or spiritual issues. The artist presents them by using images of human body and narration. She has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the mobility of the audience and the character of this multi-angle and scattered place. Therefore, she intentionally reserves some extempore and interactive spaces for the audience. The work is divided into five sections under the titles of: “Mono-tune Skating”, “Closure”, “Kafka-fka”, “Exotic Flowers / Space” and “Angelic Death under the Fireworks”.


姓 名:林杏鴻
作品名稱:空監駭客任務系列
製作年代:2005
使用素材:空監駭客任務系列(一)畫筆、顏料、布、童玩、膠帶、音樂
空監駭客任務系列(二)刀子、艾草、彈性布、音樂
空監駭客任務系列(三)攝影機、投影機、水
尺寸大小:大小依場地而定
創作理念:

Artist: Vita Lin
Title: Mission of Space Hacker
Year: 2005
Material: Part 1: Painting Brush, Pigments, Cloth, Toys, Tape, Music
Part 2: Knife, Moxa, Elastic Cloth, Music
Part 3: Camera, Projector, Water
Artist Statement:


空監駭客任務系列(一)野蠻‧遊戲
監獄是野蠻權力的所在
迷宮是遊戲空間的形態
洋人地牢如迷宮般
歷經日本、國民政府、以及資本主義的愛戴
繼續 行使遊戲的野蠻 野蠻的遊戲


Part 1: Brutality‧Game
Prison is a place where brutality executes its power
Labyrinth is a form of playground
Maze like is the prison built by the British
Through the support of the Japanese, the KMT, and capitalism,
What continues is the playing of the game, a brutal one

空監駭客任務系列(二)逝者之舞
百餘年的塵埃氣味
交相混雜著紳仕禮儀
武士秩序
儒家道德
失根投機
洋人、日人、華人、台灣人的陰影裡
在低矮並讓人窒息的空間中
不斷來回穿梭 游移 舞動
編織出雜種文化的華麗舞碼


Part 2: A Dance of the Dead
The smell of a hundred year’s dust,
A mixture of decorum, Bushido, Confucianism and opportunism,
And the images of Occidental, Japanese, Chinese and Taiwanese,
Constantly lingers around in this suffocating place,
Weaving a splendid dance, a hybrid of different cultures

空監駭客任務系列(三)集體呼吸
我們需要 集體呼吸
疏解媒體傾倒垃圾
我們需要 集體呼吸
抗議政客操弄民意
我們需要 集體呼吸
拒絕資本消費文化
我們需要 集體呼吸
彰顯社會扭曲氣息
我們需要 集體呼吸
抵制人性變態面貌
我們真的真的
需要 集體呼吸
大口大口吐息吸進
獨立自主
正義公理
辨別是非之氣

Part 3: Collectively Breathe
We need to breathe, collectively,
To clean up the trash dumped by the mass media
We need to breathe, collectively,
To protest the politician who manipulates people’s will
We need to breathe, collectively,
To reject the consuming culture of the capitalism
We need to breathe, collectively,
To boycott the distorted mentality of human beings
We need collectively, to breathe deeply and desperately
The air of independence, justice and truth


姓 名:郭紋汎
作品名稱:空間中的游離分子
製作年代:2005
使用素材:吉他、音響、鼓、麥克風
尺寸大小:大小依場地而定
創作理念:
用一把吉他出發,讓音符碰撞出所有可能曾經在監獄迷宮裡發出的聲響。強烈節奏的打板 +一顆電池+一支原子筆與吉他的摩擦開始了我的想像。2005年,十九世紀,鹹鹹海風,似人似鬼的頻率,踱步蹣跚,兒童嬉戲,牆上的屎,下課時間,一絲光線下的飛蠅…
利用四壁的回聲殘響,吉他的共鳴,結合了打擊樂、人聲、舞者,用即興表達出在迷宮監獄裡感受到最真實的情感。是自己的情緒,還是純粹想像而來的古人的情緒?!演唱者與牆壁對話,試圖將聲音串聯於每一面牆,讓空氣帶著音符跑,穿梭,也穿梭於人群中…

Artist: Wen-fang Kuo
Title: Wanderer in the Space
Year: 2005
Material: Guitar, Audio, Drum, Microphone
Artist Statement:
Along with the stroke of each note from the guitar, all of the sounds that once occurred in the cells collide with each other. The imagination starts with the beat, a battery, a pen and the friction of the guitar. The year of 2005, the 19th century, salty sea breeze, the ghost-like frequency, the staggering steps, children’s play, and flies buzzing in the faint light...
Accompanied by the music, vocal, and dancer, the resonance from the walls and the consonance of the guitar are mixed to express the sincerest feelings now and then. One cannot stop wondering whether it is the note struck at present or it is a continued vibration from the dweller of the past. The dialogue between the performer and the walls continues: the notes hang in the air and dwelled in the minds and hearts of the audience….

姓 名:許淑真
作品名稱:安娜.史溫侯 (1976-)
製作年代:2005
使用素材:口說、物件、文件、照片、影像裝置
尺寸大小:大小依場地而定
創作理念:
史溫侯(Robert Swinhoe,1836-1877)為維多利亞時代英國博物館學家的一個典型,亦是第一個有系統實地調查發表台灣動植物相的先驅性人物。1861年6月,史溫侯以英國駐台副領事館的身分抵達打狗,在打狗英國領事館所位居的壽山,便是史溫侯經常與台灣獼猴相遇,看老鷹在空中盤旋,竹雞從林中驚竄,蝴蝶集結成空中河流的現場。
作品中藝術家將化身為偵探型科學家,並與史溫侯的第四代曾孫女,現住於英國伯明罕的安娜.史溫侯一齊合作,針對從十九世紀史溫侯對台灣自然史研究及動植物分類史料的收集,對應於現存的歷史空間下,產生了面對不同人種/物種,於當下/歷史、在空監/空間的發展、轉譯與創造的作品。

Artist: Shu-chen Hsu
Title: Ana Swinhoe (1976-)
Year: 2005
Material: Narration, Objects, Documents, Photograph, Image Installation
Artist Statement:
Robert Swinhoe, a British museologist in the Victorian period, was the first to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 the wild fauna and flora in Taiwan. He came to Kaohsiung as the vice-consul in June, 1861. Shou Shan, where the former British Consulate is situated, was the spot where he encountered many native animals such as macaque, eagles, bamboo partridge and butterflies.
The artist, together with Mr. Swinhoe’s great grand-daughter, who now lives in Birmingham, England, re-exam his investigation into natural species and the documents of the natural history in the 19th century Taiwan. By placing Swinhoe’s past investigation in the present space, the artist and her partner lay on a wonderfully juxtapose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探索空監計畫,探了些什麼?


2004年十一月因為邀請台灣紀錄片女導演們南下參加高雄市電影圖書館館慶,因緣際會接觸了打狗英國領事館現今的優雅休閒風貌,雖然它就在位在高雄市,但卻是身為高雄人的我相當陌生的地方,一方面位居在西子灣的半山腰,除非是愛好登山遊客或是至十八王公拜拜的信徒們,才願登上百數階梯一親歷史芳澤;另一方面,此地在歷經不同的政權,而有了領事館、日本統治時期的海洋觀測所、台灣光復後的氣象觀測所、重視古蹟修復後而成高雄史蹟文物館、以及至今「活化古蹟再利用」而形成今日餐廳化的休閒場所等多元的空間風貌及功能,除了現在開放成為觀光休閒景點,吸引眾多民眾遊客外,以往的功能大多與民眾生活不相關,所以「這個被高雄人遺忘的歷史空間」至今卻因觀光化而得以與大眾見面。
在這棟特殊的殖民式建築中,當筆者走到地下室的「監獄迷宮」區時,更深深地被一間間不到五坪大小的空間所吸引,在這個空間中人們無法伸直腰身,只能彎腰在其間穿梭,後來才得知這是當時主要囚禁違反「打狗領事港口規章」洋人的地牢;對於這象徵十九世紀帝國主義向外侵略的見證,與台灣這塊至今未能建立主體性剛好形成了映照,同時在這個有機性蔓延、低矮、幽暗的空間裡,所形成不安、恐懼,或是猶如探索生命、尋找方向出口,又或是像是能獲得迷宮遊戲般的愉悅等氛圍想像,其延伸出的意象正也與台灣人特有文化質感相呼應;因此一方面認為這個相當特殊且具有獨特歷史、空間個性場域是個藝術創作的絕佳發揮場所;另一方面也希望透過藝術展演的形式,將這個空間所承載的歷史氣息能有機會被看見及思索,而以往的歷史總是被男性所建構,女性又是個在歷史中常被迫缺席、被動、等待的角色,因此邀請另外四個高雄在地不同領域的女性藝術家以主動介入在地空間、賦予空間新意、以及重新詮釋在地歷史的姿態,攜手入獄、探監,並且也由這個跨殖民歷史、跨異國文化、父權行使的所在出發,試圖以各自創作相互對話,相互集結與融合,重新思索這空間/空監意義。
「探索空監計畫」即是呈現五位女性藝術家歷經四個多月多次探監的成果。 在這個計畫的創作形式上,試圖打破創作者原有承傳的藝術框架,並讓藝術創作更貼近生活與現實,提出一個切面,甚至是問題,引導觀眾思索,筆者認為在當今藝術已不在能以束之高閣之姿存在,更強調與公眾介入、參與、互動、交流,因此選擇在公共空間創作,讓觀眾在不經意的情形下參與藝術創作,並能引發出更深層的討論與思惟,將作品視為溝通的媒介;同時除了打破觀眾以往只能觀看藝術創作的慣有模式之外,也打破了以往觀看一個「完整」作品呈現的思惟。在這個空間裡,觀眾可以隨意在其間來回穿梭走動,藝術創作的動態呈現也是如此,除非觀眾非常認真地追著創作者或努力穿梭在其間,否則觀眾只會看到作品的切片,這如同閱讀歷史般,只是呈現書寫者的歷史觀及主觀意念並非是全貌,如此的形式呈現或許會造成觀眾在閱讀參與創作的焦慮、恐慌或不安,不過也認知到藝術作品與歷史般,其詮釋具有主觀性,而今每個民眾應保有的註釋的主體性。
此外,從展場中所設置的「探索空監積層」區可了解作品如何被產生?其間如何被改變?除了揭開創作過程的神秘面紗外,也希望能去除創作的神聖化,以錄像的方式呈現,觀眾可以從中參與整個計畫的過程,而散落在地上的圖片,將會隨著觀眾行走而移動漫佈在空監中;牆上粉彩的圖像,也因展演期間觀眾的肢體接觸留下歷史的痕跡,同時,也邀請觀眾在此區產生創作,成為這個計畫的一份子。 再者,另一種打破創作者原有承傳的藝術框架便是不斷建立創作者之間的作品聯結,創作者每隔兩、三週便一同入獄,用身體、氣味、眼睛直覺感受這空間,並從創作發想、作品概念成形的過程中,創作者之間也彼此介入、參與,甚至以「初胚」發表,讓觀眾也介入作品的形成,如此數次入獄探監的創作成果皆是創作者之間與觀眾共同形成的,因此作品不再是藝術家自溺的單一觀點,也不再是服務個人,而藝術創作能走出個人化、獨立化的行動,以創作/作品能集結更多人在思想及行動上的參與,這更是筆者認為藝術的重要性在於此。
在創作內容上,主要分為兩大類,一個是從空間的情感、直覺意象出發,像是從事劇場編、導、演近十年的楊瑾雯,這次作品《冷‧酷‧異‧境》以「空間」引發心靈意象的創作,抽離「異常」、「超現實」、「存在的意識」為創作發展的主題,三個穿著白衣裳、似人似獸的角色,扭曲的肢體在這禁錮狹窄的空間造成詭異、變態氣氛;而年輕但音樂創作力旺盛的郭紋汎,作品《空間中的游離份子》利用監獄厚璧的回聲殘響,吉他的共鳴,結合打擊樂、人聲、舞者,即興表達出在監獄迷宮裡感受到最真實的情感;此外,紀錄片工作者許慧如首次參與藝術創作,作品《那個佔領在身上的是誰》以兩個影像裝置在監獄的不同空間中,藉由兩兩聲音、影像的相互召喚、映照,挖掘人們底層的呼喚,並且思索在歷經種種的歷史及文化入侵、融合的時代氛圍裡,深植在心中的「我」,到底是誰? 另一類的創作內容,則是以這空間/空監歷史出發,或遊戲或是批判殖民強權、媒體政治亂象、以及資本主義的消費文化,資深創作者也是策展人許淑真,化身成為偵測型藝術家,以許多看似真實的虛擬文件、圖片來「說故事」、「假造歷史」,並且虛擬一個在歷史不曾存在的人物-安娜‧史溫侯,為第一任英國領事館副領事羅伯‧史溫侯的第四代曾孫女,以及不存在的事件-許淑真運用此次展覽的機會主動邀請她來台的通信、回覆紀錄;有趣的是,運用大量看似真實的文件、圖片所假造出的歷史,竟然為眾人所信,這就如現今的歷史一般,真的是真實的史實嗎?抑或只是書寫歷史者、媒體工作者的主觀詮釋及選擇的歷史罷了,而大眾對於訊息接受的評估真實與否的能力,似乎已在這個資訊洪流中消失,同時這個作品也想要傳達以往帝國主義的蠻橫行使,在過去的歷史裡,英國人與台灣人的接觸是不平等的,而今在民主化的台灣社會裡,台英兩國人民可以朋友的身份相稱,台灣人可以行使「主動權」邀請英國人來台。
這次筆者以行為、身體作為創作觸媒,化身為空監駭客,以無所不在、未事先告知、遊戲式的行為、身體「介入」及「入侵」空間/空監以及觀眾參與的方式,對於殖民霸權、台灣雜種文化現象、現今台灣媒體、政治亂象以及資本消費文化提出看法,空監駭客任務以《歡迎來探監》、《野蠻‧遊戲》、《逝者之舞》、以及《集體呼吸》等作品呈現,例如《歡迎來探監》作品,筆者穿著貼滿「探監」標記貼紙服裝,看到民眾便主動在其身上貼貼紙,並且邀請他入監參觀,建立「探監計畫」的主動性;《野蠻‧遊戲》即是思索打狗英國領事館歷經英、日、中、台的佔領經營,從一個野蠻式的侵權到現今變成「迷宮」的遊戲空間,皆是不同形式的權力行使而賦予空間的不同意義,所以野蠻、遊戲之間存在著曖昧的關係;而《逝者之舞》則是建立台灣主體性的展現,正視台灣多元文化而形成的「離種性格」;《集體呼吸》則是運用眾人的用力呼氣、吸氣來抵檔現今所有之惡,藉由在監獄集結這些「惡」,用集體呼吸的力量破除。
選在打狗英國領事館進行探監空間計畫,主要為了主動介入並探索解除「監獄」禁錮性並且試圖將「活化古蹟再利用」現今經營方式,蘊釀激盪出更具人文的經營方式,同時也提出公共財與商業化的關係思索;這個現在已經成為高雄最HIT的休閒觀光勝地,每每座無虛席的古蹟建築,是當時因應英國施行帝國殖民主義所興建的特殊建築空間,但是人們卻忘卻或是不願觸及嚴肅的歷史包袱,在此除了享受飯店級的西式佳餚外,也有美麗的山海景色,而這看似西式的建築,加上偌大幽靜的庭園也形構了附庸風雅的品味,如今更是受到許多小布爾喬亞階級的喜愛,但是筆者認為活化古蹟,並非只是將原來殘破的硬體建築空間修復,並運用行銷宣傳、販賣品味的手法帶來人潮就是最佳的展現,而應在如何「活化」古蹟背後的歷史並能給予現代人怎樣的啟示及思索?然而當今許多活化古蹟的例子卻是頂著眾人歷史的古蹟這個「公共財」、「社會財」作為商業經營的空間,甚至消費歷史感,販賣古蹟的懷舊味,成為商品及誘因;如此似乎只是在耗盡古蹟的真正價值,總有一天,古蹟的存在只空有軀殼,實體已存亡。因此筆者建議作為監督機制的公部門在委託經營時,並非以團隊的行銷、經營能力主要評估標準,而應建置一個如何落實「活化古蹟」的民意機制,讓活化古蹟,除了人的金錢消費外,還有對於歷史、人文的投入情懷累積。 探索空監計畫,到底探了些什麼?在創作者、觀眾之間到底留下什麼?邀請觀者再次到古蹟空間/空監親身來探索。

【本文已於2005/6《文化視窗》刊登】

2006年10月1日 星期日

小飛俠的渴望與情懷-乳房與月亮"The Tit and Moon"

這是一部充滿詼諧又能深切描寫人類對於乳房孺慕愛戀的佳片,片中運用魔幻寫實的風格,將童趣的想像,以第一人稱的方式娓娓道出他的欲望,並藉之於幻想世界中獲得新生,產生自信,而這個慾望正屬於典型異性戀男性的原始慾望-擁有孕育生命以及滿足情慾的乳房;也難怪乎在西方藝術史上總是不忘呈現女性裸體以突顯乳房,縱使在每個時代、地域對於乳房有不同的喜好與禁忌,但是皆表達了對於「它」的重視。


然而為何每個人皆在尋找得以依靠的乳房?乳房自古以來即是人類又敬又怕的部位,在遠古時代,從突顯乳房與臀部的雕像特徵來看,乳房即代表大地滋養萬物的象徵,是生殖力的表現,同時也是母性呵護的溫暖來源,是人們景仰的神秘生命力展現;在基督教《舊約》中提到「那片淌著奶和蜜的土地」,作為以色列人流亡中對安樂國的嚮往,可見乳汁、蜂蜜皆是雌性動物的產物,突顯出對於母性文化的回憶;然而自西方文藝復興之後,乳房成為情色的象徵,漸成為男性引起性慾的注視對象,因此,異性戀男性對於乳房便產生獨佔的慾望-為對於母性以及情慾的渴望。 劇中的阿泰因為膽小的個性,在現實社會中不斷地被否定,例如在學校常受到老師的指責為罪魁禍首者;無法成為到達家鄉節慶儀式中塔頂的驕傲地位;雙親總是以詢問「生理牙痛」取代心理需求,歷經如此不幸之後,屋漏偏逢連夜雨,家中出生了另一個小生命,搶走了父母對她的愛,吸引全家注目的焦點,而原來享有全部親情的他,頓時失去了所有依靠,因此他向代表陰柔象徵的月亮許願,希望能給他另一個愛的泉源-乳房。 就這樣,一位來自法國以馬戲團表演為生的夫婦,阿泰看上了妻子(艾崔莉塔)巨大美麗的雙峰,由孺慕到佔有,為此不惜與好友米蓋相互競爭、爭風吃醋、猛獻殷勤(如此行為或許是男性養成文化中所學習伎倆),因為她的來臨,彷彿聖母般降臨,為阿泰帶來甜蜜、希望的乳汁,也讓米蓋激發愛意,同時也引起她與丈夫(莫里斯)之間的情慾問題;最後阿泰吸吮乳汁,予其滋養後而建立自信,終於登上塔頂,自此重回兩個母親溫暖的懷抱;然而因「放屁」演出而致性無能的丈夫,終在接納米蓋後(在沙灘上將象徵的法國麵包深埋),成為快樂的南方天使三人組(如此似乎也破解一夫一妻的傳統婚姻制約)。一個美麗性感(與原有莊嚴肅穆的形象相抵觸,但確是那麼具親和力又令人嚮往)、收集淚水(母性的展現)、喜愛聞腳臭、舔腳趾(直接赤裸袒裎面對愛人/包容愛人)的聖母(未生育卻有搭孕育生命的乳汁)配上以「放屁」為技藝的丈夫,彼此相愛卻不完美,在彼此袒露真情後,丈夫決定為愛割捨獨佔慾。 阿泰就如同不願長大的小飛俠,永遠希望擁有著母愛,而不願意像父親般認同一個好戰、團體競爭的成人世界,就如同父親所認同的羅馬武士的好戰勇猛精神,或許在男人的骨子裡仍是渴望擁有人性最初的依賴。


佛洛姆(Eric Formm)曾在他《愛的藝術》中提及:「乳汁是愛,是關懷與確認的重要象徵」,所以母親給予有形的乳汁孕育成長中的生命,而在成人世界中,愛情確可為彼此帶來無形的乳汁,就如阿泰父親每晚需給其母親奶水,當艾崔莉塔隨著水床破裂而乳汁枯竭,需靠莫里斯與米蓋兩人互補的愛,此時,情慾回歸為一種生命本質的企求,它是對於關懷與確認的渴求,人才可以安頓其中。《乳房與月亮》尋回人們初始的渴望,希望人人皆能勇敢去重拾那神聖而親近的乳汁,世界有愛,縱有任何怪癖皆不如戰爭、殺戮來得可悲,該片雖運用輕鬆的調性,仍可嗅聞對於人道的關懷,但女性導演卻未能探討女性對於乳房的想法,有些可惜,或許這可另闢新片討論之。

讀書筆記Note01

Liz Czach. “Film Festivals, Programming, and the Buliding of a National Cinema.” The Moving Image 4.1(2004)76-88 Note: Czach points out film festival operative mechanism is a way to set up the formation of canon and display the National cinema, but also refer to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definiens of national films and post-nationalism. Meanwhile, Czach describes the selection standard of films in the Film festival are not only aesthetics, film histories, but also taste of programmers. The latter play more important role than the former does. Moreover, critics play a essential role of the film if will be a canon. In the same time, the films selected or gotten a award in large scale of film festival will affect box office indirectly. About my research: As to a gender-focused film festival, the taste of programmers is determinant during selecting films. In addition, the film topic, as well as the content and style of film approached avant-garde gender theme are selected point. Critics play advanced promotion of films. Audiences choose films they would like to see through critics recommendation, while these recommendation sometimes are the way of selling. Furthermore, the gender-focused film festival don’t play the aid a film’s entry to the canon or affect box office gold indirectly, especially commercial approach of the film, even sometimes cause the bad influence since it stresses “gender themes’ too much, it means that the film is serious and no other selling point. Otherwise, as to the independent director’s work, it is good for their distribution and looking for grant for next film.

世界愛滋日1201 World AIDS Day


愛滋,AIDS,到現在相信還是有人「聞聲色變」,最初人們認為是上帝對於「男同志如此違背人類延續下一代本能,只求性愛歡愉的懲罰」,後來發現原來異性者也與此病發生關聯,因此開始直指「亂交」的不當,而全球至今至少四千萬的愛滋患者,就這樣被人們帶著對於疾病的無知,而直接污名化愛滋患者。
但事實上,卻有許多人是因為輸血感染,與「性」一點關係都沒有!! 「性」與愛滋的聯繫,卻仍深藏在多數人們心中;所以當發現朋友患了愛滋,旁人往往開始揣測他的性關係是否混亂,並代表「沒有遵守人類被稱之為 “無限崇高”性愛道德」,意謂著沒有遵守單一性伴侶的普世承諾;一個人有著多重性伴侶,而不認同一夫一妻制的婚姻體制,人們常直指他們是「墮落的一群」。
我想,追求快樂、歡愉不是人們常常掛在嘴邊的詞?沒有人不希望一生快快樂樂?只是大多數的人多是努力嘗試追求「世間所謂的快樂指標」,好像除了這個快樂指標以外的快樂都不算是快樂了,而「性的歡愉」卻常被排除在外,如此的化約與篩選的快樂指標,實在限制了人類對於快樂的想像與實踐,也無形中減低了人們發揮創意生活,從生活中找尋個別化差異化的快樂價值。再者,若違背現今社會對於快樂規範與價值,而又與污名化的「性歡愉」連結時,更是罪加一等,愛滋,AIDS似乎成了這個罪惡不赦的名詞,而人們繼續用著這個快樂+道德指標,對待彼此,看世界。
在這年年的世界愛滋日,每天全球以14,000新的HIV感染個案繼續成長著,而且有95%AIDS個案發生在貧窮國家,這個節目的設立,並非是要繼續扼止「性歡愉」,而是如何改變全球化所帶來醫療資源不均,以及喚起全球人們對於愛滋的覺醒,同時能夠去除愛滋病污名,並能真正看待「疾病」的治癒,而非諸多的連結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