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26日 星期一

留學生的轟趴文化與廚藝




留學生的生活中,利用各種名目開轟趴是最常見的社交方式,像是某人的生日、畢業回國、搬家、聖誕節、中秋節、新年啦!反正中西方的節慶個人生活大小事都可以當藉口,讓一群(暫時)的離散者能群聚在一起,解鄉愁也好,交換資訊也行,或是交友/物色對象的機會。因為這裡在外用餐實在太貴,大部份來自台灣的留學生對於此地的酒吧舞廳文化也不熱衷,加上平日大家居住分散各地又忙於課業,尤其是獨自離群索居的博士修道士生活,所以轟趴應該最省荷包又是最適合老少咸宜葷素不拘的方式吧!

最常辦轟趴形式就是pot-luck,意思是每個人帶一道菜,如此也不會太傷主辦人的荷包,況且常常會有人又外帶一堆朋友加入而讓食物飲品不足的窘境;在這樣的pot-luck or kitchen party(因為若主辦人住學校宿舍,廚房通常是聚會的場地), 每每最讓參加者的頻頻驚呼連連的,是大家準備的佳餚,中西式皆有,家鄉味更是讓在場的人邊吃邊直呼「真幸福」的料理,然後大家開始交換食譜作法,這也算是參加轟趴的一大收獲。接著各自回去自己練功,或許在下次轟趴或是找三五好友展現所學成果,也因為這樣,很多原本在台灣從不(不需)下廚的年輕學子們,除了課業外,自己動手做食物,不管是西方、印度、中東、地中海等異國料理,或是思鄉的台式/中式料理,便成為大部份留學生必修的課程之一。

留學生們就在這一次次的轟趴、小小聚餐、或是平日得自己動手料理三餐的機會中,增長不少廚藝,如果是台式/中式料理,還會因為有些食材在英國不易取得而有創意的變化,或是學習異國料理時,也會自動調整成國人口味,難怪每每轟趴總是座無虛席,是個祭五臟廟,大塊朵頤的好時機。

在這裡愈久的留學生,他們的廚藝指數也跟留學時間成正比,許多家鄉口味料理都經過他們一次次不斷試驗修正的結果。例如有位朋友,她從十六歲就來英國,有次跟大夥去看電影,她為大家準備胡椒餅及包子,當我咬下那外脆內多汁的胡椒餅,還真的感動得痛哭流涕,真的太好吃了,而且口味不比台大附近有名胡椒餅差,而那包子更不用說,讓我想回去自己開始做包子;還有一次大夥讀書會後的例行聚餐,她說端出自己做的蘿蔔糕,煎得外皮脆又可以吃到白蘿蔔的味道,真是了不起;還有吃火鍋時,她自己做的貢丸、燕餃;還有朋友端出三杯雞、紅燒獅子頭,甚至之前有台灣人聚會一起完成刮包使命...當然這些家鄉料理一端出,驚訝聲、讚歎聲是對於這些料理及製作者的稱奇讚美,然後又是向製作者請益食譜的時刻。

還有的朋友,為了省錢大作戰,自己做起土司、披薩、義大利麵條,成為三餐主食;或是有的朋友喜愛吃甜食,利用這裡每家必備的大烤箱做出各式蛋糕、甜點,所 以在每每轟趴時刻,前菜、主食、甜點、甚至飲品都不缺,各國料理大聚集。反正在異鄉,要吃什麼都由自己主意,有人專攻家鄉料理、有人則是從外國朋友那兒學 到各國料理,而搜集各家食譜,不管是從各國朋友、台灣留學生學到,還是來自許多食譜或是料理製作心得分享的blog。

在台灣我也喜歡下廚,但我不喜歡看食譜,一方面是懶,二方面是我一向不喜歡太過制式的操作方式,所以常常是看冰箱有什麼食材就隨意組織成一道菜,但是到了 英國得三餐自己料理的生活,過去的自行亂料理的方式有時還真變不出什麼花樣,所以現在我也加入食譜做菜一族,去買菜前就先想好可能要煮什麼,然後將食材買齊,當然有時也會利用家中剩下食材,然後從網路食譜中激發菜色。在異鄉,每每從力行飯菜做菜中,或許當樂趣、當創作、當博士修道生活犒賞自己或是當社交的一種方式,廚藝的確精進不少,同時味蕾的接受度也因為接受到較多的來自不同國家文化的食物而加大,但對於家鄉食物的依戀仍是那些異國美食無法取代的。

其實,對於平日在台灣食物取得太便利的我,還真不知這些食物的來源、做法,好像以為那些食物天生就是那樣的形狀,那樣的味道,似乎已經遺忘這些美食是透過人類創意及歷代製作者不斷改良而成的。在台灣,對於美食的追求,常是透過收集那家餐廳、小吃名錄,但卻不了解這些美食背後做法或是親自力行實踐,對於美食,似乎只能服膺在資本主義商業操作下的餐廳名錄作為初選,再加上人際或網路推薦還有自己荷包的考量作為複選,最後再親身品嚐作為自己口味下的名錄;而對於動手做,這個人類本能,卻逐漸失去,有趣的是,卻要在外食昂貴的國家中生活,這本能才意外復得,實在諷刺。